十月的国际比赛日对于中国球迷来说,依然只能扮演旁观者的角色。与中国男足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隔壁日韩在晋级世界杯之后,分别约战巴西、乌拉圭这样的南美强队;而曾与国足同组的印尼队和沙特队,也在附加赛中竭尽全力,为冲击世界杯做最后努力。
反观国足,不仅毫无热身赛安排,甚至连主教练的人选都迟迟未定。一如既往地,“临时抱佛脚”的心态贯穿每次冲击世界杯的过程。而没有世界杯任务时,甚至连基础的训练都懒得进行,令人无奈又心寒。
不过,在这个国际比赛日,2支国字号梯队的行动还是稍显积极一些。安东尼奥执教的U22国足和浮嶋敏带领的U16国足都在紧锣密鼓地展开集训和备战。其中U16梯队将参加11月在重庆举行的2026年U17亚洲杯预选赛小组赛,任务紧迫。
然而,在一场备战热身赛中,U16中国队却以0-1的比分爆冷输给印度队。这次失利颇为令人意外,因为就在两天前的首场交锋中,中国队以4-0大获全胜。短短一天时间,球队仿佛换了一副模样,这种变化令人费解。
对此,足球记者马德兴基于现场观察,给出了中国队失利的两个关键原因。
首先是轻敌心理的作祟。大胜印度队的首场比赛令一众小球员觉得对手不过是“鱼腩”,进而在第二场比赛中失去专注和激情。主教练浮嶋敏在比赛中途察觉球员状态不佳,频频调整阵容,但仍未能扭转局势。这暴露了一个问题:无论对手强弱,中国队都缺乏稳定的比赛态度。弱队时轻敌,强队时怯场,这样的心态显然拖累了团队成长。
第二个原因则在于赛事安排过于密集。据悉,中国队在香河基地集训期间,连续三天进行了三场比赛,其中包括两次与印度队交手以及一场与天津津门虎U18的对决。这种高强度赛程对于尚未成熟的小球员而言无疑过于苛刻,导致状态难以持续稳定。从侧面来看,这也显现了足协的急功近利:一方面,成年队懒散散不组织活动;另一方面,青训队伍却过度压榨,欲速则不达。
无论是轻敌心理还是密集赛事安排,中国队的种种问题都指向一个更深层次的隐忧:足球管理与发展理念的不匹配。只有认清自身短板,踏实从基础做起,才能让中国足球在国际舞台上迎来真正的改变。




